近日,在澤州縣金村鎮水西村一座明清風格的大院內,當地考古人員發現一對“化生童子”圖案的墀頭磚雕。據晉城市考古學者裴池善介紹,類似的“化生童子”圖案磚雕墀頭在當地乃至山西已經非常少見。
環丹山莊文物眾多
水西村位于澤州縣金村鎮丹河西岸,因丹河環經此處形成丹河灣而得名環丹山莊。后因村莊坐落于丹河西岸,又改名為水西村。至今,除明清風格的環丹山莊拱門外,村里保存著文昌閣、關帝廟等極具歷史風貌的古建筑群。
近日,晉城市考古學者裴池善對水西村內保存的歷史文化古跡進行考察,在村東南角發現一座關帝廟。廟內,沿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山門(舞樓)、拜殿、正殿,兩側依次有妝樓、看樓、廂房、耳殿,正殿面闊3間,進深5椽,單檐懸山頂。
村內老人說,環丹山莊建成有上千年了,村里至今存活著3棵老槐樹,其中一棵被林業部門確定為千年古槐,并掛牌保護。
水西村南有處名為莊果地的地方,因為環丹山莊的果園而得名。在莊果地里,裴池善在地表發現大量的陶片,并發現了3個灰坑,坑內陶片、獸骨等遺存豐富。采集到的標本,可辨器型有泥質灰陶繩紋陶罐、褐色陶器蓋、紅陶缽等。根據器型,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遺址的發現,表明在距今約4000多年前,丹河西岸的環丹山莊就有人類在此活動。
發現“胖娃娃”墀頭
距關帝廟不遠處,有一處老院子。這座被當地村民稱為“王家院”的大院,建于清嘉慶、道光時期,整體建筑保存完整,為晉城地區典型的四大八小五天井形式。院內四面房屋為二層建筑,房屋的邊檐處均有墀頭,多為鹿、花瓶等吉祥圖案。
正房墀頭上的磚雕圖案,左右兩端為磚雕“化生童子”圖案,這讓裴池善眼前一亮:只見一個胖乎乎的童子端坐其中,周身被蓮花環抱。仔細再看,兩個童子的形象稍有差異:東面墀頭上的童子似為左右兩腿同方向側坐狀,而西面墀頭上的童子則為雙腿交叉端坐狀。“墀頭”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構建之一,建于房屋兩邊墻上,起裝飾作用。“化生童子”源于佛教。從佛教講生命形態有4種,一曰胎生,即十月懷胎生孩子式;二曰卵生,即雞下蛋,蛋孵雞式;三曰濕生,即潮濕蔭涼地方生蒼蠅蚊子式;四曰化生,是生命的最高級形式,是讓人從小就積德行善,到臨終時會變成童子坐上蓮花升天,然后轉生。“化生童子”民間俗稱為‘胖娃娃’。”裴池善常年從事古建筑文化的研究。他說:化生童子’圖案經常被用于早期建筑,但明代以后就不太用于建筑圖案了,特別是用于墀頭磚雕更是少之又少。”
傳承徽州文化 弘揚古韻今風 就在古韻磚雕 www.solucionesa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