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胡哥帶領大家走進山西長治市沁源縣的傳統古村古寨村領略風采。在前兩期文章中,大家欣賞了古寨村的地形地勢之美,天地壇的良心傳說,神奇的十字窯技藝,本期文章,胡哥帶領大家欣賞古寨村的另一處人文景觀——高顏值的明清磚雕門樓,以及富有民國風情的近代門樓,還有一個窯洞分成兩層結構的古代繡樓。精美罕見震撼集于一身,請隨我來。
遠觀古寨村,你會被成片集中的窯樓院所震撼,可是當你走近去細觀時,則會被那家家戶戶精美的磚雕門樓所吸引,那種種精雕細琢的圖案和組合,壯觀中透著細膩,氣派中蘊含靈動,仿佛妙齡女子那精致的妝容,更像戲曲小生俊美的扮相,洋溢著院落主人對家宅的自豪感,散發著濃濃的生活熱情和審美意味。
這種門樓屬于墻垣式,根據地形地勢設置,一般設置在三合院的南墻中間,或者東南角、西南角。由于在古代,門樓往往代表了房屋建筑的等級和規格,所以它成為古人刻意營建的建筑形式。它的下部為門,上部高出院墻很多,為多層仿木結構磚雕。每層的磚雕圖案都不一樣,卷草、蝙蝠、走獸、斗拱,加上各種繁復的紋路,每層的圖案雕工都十分精細,紋路舒展大方,動植物栩栩如生,雖歷經數百年風雨,依然清晰可辨,僅從雕工技藝而言,精美程度不亞于王家大院的磚雕工藝。有圖有真相。
在保存完好的30座古民居院落里,這樣風格的門樓有六七座,粗看很相似,細看則各有各的精巧,雖然上半部都是多層仿木結構磚雕,但層數不同、圖案有別,組合方式各有千秋,最終展現出來的效果更是風情萬種。
除此之外,門樓中還有另外一種風采,最典型的有兩處,一處是朝著宏大氣派的路子發展,一路則另辟蹊徑,展示的是中西合璧的民國風范。
宏大氣派的門樓出現在俗稱生意院的古院落里。這是一座建于清早期的四合窯院,當時是做當鋪生意,整體保存完好,門樓建在倒座南房中部。南房有五間,中間三間縮進成廊房,四根粗大的廊柱撐起橫梁。正中間是大門,門上的匾額題寫“安敦”兩個雄渾的大字,兩側墻面上開圓形漏窗,猛一看,這么氣派的大門倒像是一座廟宇的門樓。
另一處門樓就是比較顯眼的具有民國范兒的門樓,有兩處,都在最東邊的龍尾巴上,最出名的是村民口中的洋樓院。洋樓院建于民國中期,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歐化的外表相結合,從門樓到正房,都突出體現了一個中西合璧的特點。這也是民國年代,受西風東漸影響,院落主人求新求變的思想體現。
各種門樓各有風姿,無一不在最顯眼處彰顯主人的地位、財力以及審美情趣和思想追求。門樓無言,卻從各種細節處訴說著曾經的輝煌故事,也為后人們留下了值得研究的建筑藝術精華各式門樓反映了古民居的外表,是給外人看的,內在的房屋構建才是房屋主人真正花心思的地方。規劃、布局、選料、營造、裝飾,這一系列的用心都體現在那一座座門樓后面的精彩小世界里。
走在走訪時,天下起了雨,胡哥一行在兩位村干部的帶領下,冒雨走家串戶,走訪了這里的每一個小世界,感受了每一院的不同精彩。其中有幾座讓人驚艷的院落值得為大家介紹一番。
先來看層層抬高的晉商張卿光大院。張卿光是清康熙年間的富商,來古寨村修建了這所前后三院的窯院。大院位于村子西北,隨地勢逐漸抬高,形成了一院比一院高的格局,寓意步步高升。后幾易其主,現分為三家,一家一院。
每院由正房三孔窯洞加東西廂房組成,窯洞寬大,帶批檐,檐柱、額枋等裝飾精美木雕,還布滿彩繪,看起來精美氣派。東西廂房房頂都是單坡向內傾斜,隱含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含義,這一點和喬家大院頗像。實際上,第一院和第三院都是前后兩進的院子,從南到北縱向排列,總長度有70多米,層層升高,從高處看去,壯觀氣派,昔日富商財力由此可見一斑。
再一個值得介紹的就是位于“城里”北側的旗桿院。此院是簡單的二進四合院,建于清康熙年間,門樓朝西,前院狹長,二門開在倒座南房正中,門上有匾額題字為“錫純嘏”,其意為天賜大福。正對二門有一臨街磚雕影壁,二門前左右有兩個方形石制旗桿底座,所以村民俗稱它為旗桿院。
旗桿院最大的特點就是寬大,占地800多平方米。正房為典型的五孔下窯上房窯樓院,二樓還是中間高兩邊低的前廊式房屋樣式;院子特別寬大,天井處約有180平方米,仿佛一個小廣場。整體院子建筑風貌保存完整,帶有晉西地區的建筑風格,稱得上大氣二字。
最后要介紹的是繡樓院。它也是清康熙年間的二進院落,長有35米,位于村子東北部,整體格局尚存,但保存完好的只有三間正房了。就是這三孔窯洞成為全村窯樓建筑的精品。首先是和其它下窯上房不同,它是高大的窯洞用梁柱、木板分割成上下兩層,這是全村唯一的構造;其次兩層檐廊一體構建,二樓有木制欄板,上部斗拱、雀替以及彩繪一應俱全。一樓柱子間沒有雀替卻有少見的壸門形制,仿佛一圈波紋門套,嵌在前廊柱間。它的隔扇門窗窗欞圖案組合也多且精美,有十字如意、一碼三箭、網格、直欞等,各有各的美好寓意,精細之中也藏著曾經的高雅與奢華。
我們走訪快完畢時,雨越下越大。此時再看這些大雨中靜立的一幢幢古民居,又多了一些肅穆甚至是蕭索的感覺。單獨來看,這保存較完好的30座院子都可以成為古民居建筑藝術標本,各有精彩呈現,但它們組合在一起,卻再現了活生生的歷史生活場景。它們和那些損毀程度不一的各式民居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古村寨樣本。
老宅無言,街巷有痕,留下的不僅僅是建筑遺存,還有那些藏在建筑里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的密碼,更有那現代都市生活中牽動人心的鄉愁。